武汉孤独症/自闭症
孩子挤眉弄眼、舔嘴、清嗓子……小动作频繁,要引起重视!
2024年8月23日 浏览量:196
当孩子频繁眨眼、怪叫或做出一些不寻常的表情时,许多家长可能会感到困惑或者不以为然。但这些行为也许不是孩子的调皮捣蛋,而是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健康问题——孩子可能患有抽动障碍!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,表现为不自主、快速、重复的运动或声音。这些抽动可以是简单的,如眨眼或咳嗽,也可以是复杂的,如做出特定的面部表情或发出特定的声音。抽动障碍通常在儿童时期出现,尤其是在5到10岁之间,男孩的发病率通常高于女孩。尽管抽动障碍在儿童中较为常见,但它常常被误解。许多家长和老师可能会将这些行为视为孩子的坏习惯或故意捣蛋,从而采取错误的应对措施。然而,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孩子无法控制的,是他们身体的一种不自主反应。抽动障碍的症状可以分为两大类: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。常见的运动抽动包括眨眼、皱眉、耸肩、摇头、点头、仰头、伸舌、舔嘴、搓手、握拳、举臂、踢腿、踮脚、收腹、挺胸、扭腰等。有时,这些运动抽动会表现为更复杂的动作,如做鬼脸或其他不寻常的行为。涉及口鼻、咽喉及呼吸肌群的收缩,通过口、鼻、和咽喉发出的声音。常见的发声抽动包括“嗯”、“啊”等声音,或类似动物的叫声、哼声、清嗓、吸鼻、吐痰声、咳嗽等。有时,发声抽动也会表现为重复性语言或无意义、模仿语言或秽语。根据抽动的表现形式以及持续时间,抽动障碍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:一种或多种运动抽动和(或)发声抽动,自第一次抽动发生起,抽动持续时间不超过1年。一种或多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,但不同时出现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,自第一次抽动发生起,抽动的频率有强有弱,抽动持续时间在1年以上。3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(TS,妥瑞症 / 抽动秽语综合征)同时有多种运动抽动和1种或多种发声抽动,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不一定同时出现,自第一次抽动发生起,抽动的频率有强有弱,抽动持续时间可超过1年。抽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,但研究表明,它可能是遗传、免疫、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:1、遗传因素:家族中有抽动障碍病史的孩子更容易患病。2、神经生物因素: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与抽动障碍的发生有关。3、心理因素:压力、焦虑、愤怒等情绪状态可能加重抽动障碍的症状。4、环境因素:过度的疲劳、感染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障碍。抽动障碍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医生的详细询问和观察。医生会询问孩子的病史,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抽动的类型和频率。此外,医生还可能进行一些辅助检查,如脑电图、血液检查等,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。抽动障碍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,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: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,可以通过心理行为干预来改善症状。这包括认知行为疗法、习惯逆转训练等。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,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以控制症状。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物、抗抑郁药物等。中医认为抽动障碍多因脾虚肝亢,风痰内扰。治疗多予扶土抑木,化痰息风药物。中医外治可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经颅磁治疗、针灸、推拿、拔罐、穴位敷贴、耳穴贴压、穴位埋针等多种非药物疗法。首先我们要对孩子的症状有正确认识,了解抽动障碍的疾病特征,认识到这些行为不是孩子的故意捣蛋;其次,要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,确保得到正确的治疗。在治疗过程中,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,帮助他们建立自信,减少因抽动障碍带来的心理压力。如果孩子还在正常上学,我们要到与学校老师沟通,确保孩子在学校得到理解和支持,避免因抽动障碍受到歧视。在生活层面,我们要帮助孩子调整生活方式,保证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,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,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;同时,避免孩子食用刺激性食物和含咖啡因的饮料。我们的爱与鼓励,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。
上一篇:如何提高低龄自闭症孩子社交能力?游戏化教学很有效!下一篇:孩子的不开心,远比你想象中意味更多